“雷林精神”文化宣传月
开栏语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AG电游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林公司”)也将迎来建司70周年,“雷林精神”是雷林公司经过70年、四代林业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自主创新、接力奋斗所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积淀着以雷林人为代表的中国林业人坚守绿色初心、践行林业使命的情怀和信念。挖掘、塑造和宣传“雷林精神”,发挥其特有的时代价值,不仅是AG电游集团作为唯一林业央企,践行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当前形势下凝聚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六个全面”重点攻坚任务的有力举措。为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塑造在集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凝心聚力、教育引导和赋能提速作用,集团拟于9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全系统集中开展“雷林精神”文化宣传月活动。活动月期间,集团官微官网将集中推出一批关于宣传“雷林精神”主题鲜明、情感饱满的高质量新闻作品,鲜活讲述雷林70年、四代林业人的发展成就和感人故事。今天推出第二篇《“全国劳模”“‘雷林1号’桉树之父”赖友:痴心换得半岛绿,一颗红心永向党》。
企业名片
AG电游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简称“雷林公司”)始建于1954年5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垦殖师建成的粤西垦殖场,后称为“粤西林场”“国营雷北机械林场”“雷州林场”等,1962年更名为“国营雷州林业局”,1997年成建制划归国家林业部管理,1999年并入中国林业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2017年改制更名为“AG电游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
昔日的雷州半岛,赤地千里。初创时期,雷林人顶烈日迎风沙,肩挑手提,风餐露宿,垦荒造林。他们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桉树种植,仅10年间种植林木近80万亩,发展成为我国南方较大的桉树人工林基地。1963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雷林视察,对雷林人艰苦创业的事迹给予高度肯定;196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刚从印度尼西亚访问回来就来到湛江视察南三岛林带,并将访问带回的白树油树(千层桉类)种子赠给雷林林科所试种;1960年6月、1962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到雷林视察;1993年,时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到雷林视察并题词,赞誉雷林为“粤西绿色明珠”。
目前,雷林公司已经走过整整七十年的发展历程,70年来,“四代雷林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一代接着一代干,让雷州半岛从昔日千里赤土变成如今“桉”涛林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奇迹。1978年,雷林公司培育出的“雷林1号桉”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雷林公司1990年获评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1991年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4年获评绿化广东贡献突出单位,2007年获评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先进单位。70年的不平凡历程也涌现出老党员、原局长祁述雄,全国劳模、“‘雷林1号’桉树之父”赖友,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先进工作者陈希豪,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肖文光等一大批开拓绿色事业的典型人物,锻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雷林精神”。
人物风采
“全国劳模”“‘雷林1号’桉树之父”
赖友:痴心换得半岛绿,一颗红心永向党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要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赖友一定是其中一个!工作30多年,他主要干了一件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赖友何许人也?上世纪30年代的担盐工,饱受盐商欺压和剥削;上世纪40年代,成为进步青年参加革命运动;1954年,作为省林科院技术人员支援粤西林场(雷林公司),投身“绿化雷州半岛”建设;1979年,因桉树科研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雷林公司全国劳模第一人。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为祖国和人民而奉献全部光和热的生命,却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从挑盐工到进步青年 磨练意志与林业结缘
1914年,赖友出生在广东高州,成长于民国乱世,亲眼目睹了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
赖友还没满月时母亲就病逝了,父亲含辛茹苦把他和姐姐带大。15岁那年,他被迫背井离乡至海边,以担盐为生。当时,盐民居住在低矮、阴暗的泥墙草屋里,深受官府、盐商的欺压和剥削,处境悲惨。挑夫们每人要挑80至100斤的盐担,每天走近百里路,吃的是番薯干等干粮,喝的是河水,两边肩膀经常是一片红肿,双脚也是经常磨破流血。但为了能有口饭吃,他还是咬紧牙关挺住。
苦难的生活,并不能磨灭一个人的理想信念。
上世纪30年代,赖友只身到广州谋生,有幸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畜牧系牛奶房当送牛奶工人。在党和革命同志的教育帮助及影响下,他于1947年7月参加了广州市爱国民主运动协会(又称“地下学联”),负责传递党的文件、资料,以及掩护地下党同志等工作。
1949年7月23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政府派大批军警包围中大,逮捕革命师生,情况万分危急。赖友获悉革命同志苏中元有遭到逮捕的危险,马上想方设法帮他逃离,为革命保存了一份力量。
“七·二三”事件后,他遭到牛奶房管理者的怀疑和盘问,遂于1949年7月下旬返回家乡高州,随后参加茂北地区曹江乡游击队,主要负责交通联络工作,还参加过攻打高谷乡伪乡公所、收缴反动武装的斗争。
3年的革命生涯,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却在他生命中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影响了其一生。1949年12月,赖友重返广州,一开始在大沙头苗圃工作,不久调到沙河燕塘第一林场任组长。从此,他与林业结缘,并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为祖国绿化工作奋斗终身。
组织交给的任务 必须好好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雷州半岛,植被稀少,台风为患,黄土与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善雷州半岛恶劣的生态环境,1954年粤西林场(雷林公司前身)成立了。自此,雷林人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始大面积造林绿化雷州半岛。
垦荒造林大军(1954 年摄)
作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赖友被抽调到粤西林场工作,支援绿化雷州半岛。1954年的一个夏日,赖友爬上遂溪城月镇的一座荒山,往大海的方向眺望,眼前的情景令他震惊:俯视四周一片荒凉,由于没有树木遮挡视线,几十里外的海滩尽收眼底。目睹此情此景,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半岛、绿化半岛的决心。
毕竟在大林场“见过世面”,赖友的到来,也给林场带来很多改变。他提倡用牛犁竹耙代替人工回土,用牛犁抚育代替人工抚育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被同事们称为“青年科学家”。
粤西林场成立之初,没有办公楼,员工吃住都在茅草房,每逢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建办公楼,让员工安心工作,成了林场的迫切需求。经领导研究,决定让赖友担任组长,负责办公楼的筹建工作。
赖友和两名同事到信宜大湾去购买横木搞基建。20世纪60年代,雷州半岛交通条件有限,只能靠信宜的大湾河来输送。由于河水太浅,他们只好在河边看守买来的木材,等河水涨起来再运。难就难在,从单位带来的9公斤大米早就吃光了。他们只好以南瓜充饥,一连吃了八天,吃得三人都腹泻。后来,连南瓜也吃光了,他们只好去垃圾堆里翻找,捡回一些东西充饥。
“这是组织交给的任务,必须好好完成!”赖友经常给同事们打气。就这样,他们一直等了将近两个月,河水涨了,他们才趁势把横木放到河里,顺流而下到了江门,再用轮船运回湛江。
还有一次,组织派赖友等三人去广州运送耕牛,一百多头耕牛用轮船运回湛江。然而,在归途中,遭遇了恶劣的天气,风高浪急使得轮船剧烈颠簸,导致两名同事不幸晕船且病情严重。赖友深知这批耕牛是国家的重要财产,责任重大,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尽管自己也深受晕船之苦,但他顽强地打起精神,独自承担起了原本三人的工作。在船上,他不辞辛劳地挑水、喂牛,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头耕牛。最终,在赖友的精心照料下,所有的耕牛都安然无恙地抵达了湛江,没有一头因缺水或其他原因死亡。
“野种子”培育成“雷林1号桉”
1963年,林科站派赖友到信宜挑选桉树种。接到指示的时候,赖友的小儿子还没满月。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望着体质虚弱的妻子,他有几分不舍。但这是组织安排,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信宜林业局的工作人员给他推荐了局内收藏的几十种桉树品种,但经过仔细研究各类桉树的习性后,赖友觉得没有一种适合雷州半岛的特有环境的树种,于是决定到信宜的各个角落去寻找。
在寻找种源过程中,他带着三十多斤的标本夹,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深山野岭交通不便,全靠步行。有时走不出大山,冒着生命的危险,夜宿荒野古庙之中,时刻提防着野猪等凶猛野兽的突然侵袭。一见到桉树,他就上前拍拍树干,蹲下来看看树根处的泥土,研究一番。
一天傍晚,赖友来到小河边寻找种源,突然眼前一亮:一颗枝繁叶茂、高达30多米的桉树赫然耸立在眼前。“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来经过多方打探,他了解到,这棵桉树原本种在一所农业学校,由于学校要扩建,才把它移植到河边。听了学校的同志介绍,赖友坚定:就是它了!他爬到近30米高的树梢,小心翼翼地摘下种子,像宝贝一样带回家。
起初,大家并不看好赖友带回来的河边“野种子”,更倾向于专家从广州引进的种子。于是将广州的种子称为“雷林1号桉”,赖友的“野种子”称为“雷林2号桉”。种植后,“雷林1号桉”迅猛生长,短时间就长成郁郁葱葱一片;“雷林2号桉”则生长缓慢,不紧不慢地生长。到了第二年,“雷林1号桉”莫名地大片枯死;相反,“雷林2号桉”却生长愈发茂盛。最终,“雷林2号桉”出人意料地升级为“雷林1号桉”。
发明“营养砖”提高树苗成活率
1970年,随着全国范围内“绿化祖国”大规模绿化运动的蓬勃兴起,雷州半岛积极响应,急需大量树苗以加速绿化进程。然而,在广泛采集并尝试培育多种树木种子的过程中,却因各种不利因素导致多数尝试未能成功。历经筛选与实践,有关部门最终确定桉树为最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树种。为了开辟新的育苗基地,赖友带领科研小团队,选择了一片远离林科所的土地,搭建起茅草房。没有水,就自己挑;没通电,就点煤油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桉树苗的成活率总是在30%上下,很难提高。
营养砖育苗(二十世纪60年代)
为了确保桉树苗的成活率,他们想出了“竹篮子养树法”。具体地说,就是工人先编织好大量竹篮子,然后细心地在每个篮子里铺上一层厚实的泥土,最后把树苗种上。接下来,每天耐心地给树苗浇水、施肥。等到树苗长到近3厘米高的时候,用竹篮装载着这些绿意盎然的幼苗,肩扛扁担,把树苗运送到荒山野岭。
然而,仅仅靠“竹篮子养树法”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经过讨论,决定采用“营养砖”育苗——把泥土稀释成泥浆,加入营养液,然后在上面植入种子,待树苗成型后,再进行分块,最后运到山岭上种植。实践证明,“营养砖”不但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大规模进行育种。
此外,赖友还顶住“唯生产力论”“学技术无用”等言论的干扰,紧密结合生产开展“三单”造林试验并建立档案,实行科学造林、科学管理,取得优异成绩,对雷林公司大面积种植桉树作出了特大贡献。
努力付出就有回报。树种的改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公司效益,也为赖友及技术团队赢得了荣誉。他先后获评遂溪县劳动模范、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还多次出席国内外技术研讨会等,被誉为粤西林场的“开荒牛”“先锋树”,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一颗红心永向党
植树造林几十载,树木成了赖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荒山上树苗越来越多,有附近村庄村民盗伐林队的萌芽条(树木砍伐后,重新长出来的幼苗),赖友发现后收缴了盗伐者的独轮车及其盗伐的萌芽条。盗伐者的亲戚是村长,跟赖友很熟。受其所托,村长前来林队找赖友讲情,想要回独轮车。赖友坚决不同意,说可以自掏腰包请村长吃饭,但不能坏了规矩。在集体利益面前,赖友就是这般“死心眼”。因此,他多次遭到附近村民的恐吓,还有几次被人偷偷扔石头砸伤,但他毫不退缩、义无反顾。
三十余年,赖友一心专注于造林护绿事业,虽对家人有所亏欠,面对怨言心怀愧疚,却对工作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赖友的大女儿说,父亲在林队当队长期间,有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领职工们挖树头烧炭卖,以改善职工生活。一位原本专职放牛的老职工被调换去挖树头,父亲却将母亲安排去接替其放牛工作,导致母亲失去了原本通过烧炭获得补贴的机会。这件事让母亲耿耿于怀,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原谅父亲。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收入又很有限,之前一家人生活过得比较困难。
她一度很不理解,直到父亲临终前的一些话语与行为,才让她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父亲临终前一直告诫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并一直惦记着要向党组织交最后一次党费。”她渐渐明白:父亲经历过旧社会的折磨和苦难,又目睹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新中国的诞生,他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长年累月挨饿劳动,赖友患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只是吃上两片药顶一顶。十多年前,他住院做手术缺钱,却严令家人不要向单位开口,尽量向亲戚朋友借一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和帮助。
他的大儿子回忆说,那时候,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忙到半夜三更才回家,还经常出差,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很少在家,把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父亲能成为全国“劳模”,奖章上少不了母亲梁淑英的一份功劳。“在父亲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集体,想着别人,而把自己及家人摆在最后。”